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景观设计betvlctor网页版登录概述
- 远鸿园林2023年年度净利-153534
-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点集锦9篇betvlc
- 园林景观设计的四大要素betvlctor
- 景betvlctor网页版登录观设计分析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邮箱:admin@jimideco.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行业资讯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点集锦9篇betvlctor网页版登录
-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6:25
- 点击:
betvlctor网页版登录近年来大中小城市掀起的城市公园的建设热潮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少公园又不得不以续建和扩建的方式在进行。在进行公园续、扩建更新时,其景观衔接问题的解决显得极为迫切。
城市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性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人民的文化生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公园的续建,也就是在保留公园原有景观结构和功能分区的基础上,按照总体规划内容,在原有土地结构和规划范围内,继续进行细部景观的建设(包括加建和维护)。城市公园的建设,往往会因工程量和财政资金状况而采取连续若干年分期建设的方法,也是续建。在续建过程中,一是易出现顺序问题,导致暂时的景观衔接问题;二是受社会经济和政府干预的影响在景观局部上有所改变,导致续建景观与原有景观在风格和体量上的连续性和协调性上的衔接问题;三是在续建过程中盲目求新求变,导致景观的不协调甚至主题不一的景观衔接问题。
城市公园的扩建是指在保留和延续公园原有用地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公园的实际用地情况增设景点增建景区,借以提升公园整体吸引力,从而增大公园面积向外扩充的建设方式。这种扩建的改造方式虽然也是公园改造的一个有效手段,但如果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指导及相应的法规约束,往往会造成公园环境的混乱无序,反过来也影响了公园的整体游赏环境的质量。
景观概念在不同的领域里有着很大的差异。按照刘滨谊先生的观点,景观是风景景观概念的客观层面(风景是风景景观概念的主观层面),是典型的客观存在的形式概括,包括四个要素:景致;风光;山水;园林境界。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景观衔接应该是指景观在四维时空上的衔接。一方面是指,映入眼帘的景色画面的连续性,但又不是简单的具有连续性,而是景色画面要符合景观美景度的要求。即随着驻足点的移动变化,在视觉可见区域里的景物能够构成美丽的画面,无论在哪里驻足,画面都是连贯的、无遗漏的、都是没有缺憾的美丽景观。这是空间的衔接。另一方面,是指时间上的衔接,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景观与景观之间相互不发生损耗,能够健康发展,活力不减;以及随着四季的变化,景观的可观性不减。在续、扩建时,还表现为与原有景观的协调和融合性。
另外,从景观的定义和分类上来看,景观的衔接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衔接,还包括人文景观的衔接,以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衔接。同时还应该与其环境之间有一个区域性的衔接问题。
从景观设计的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来看,续、扩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也分为景观规划和具体空间设计两部分。
(1)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包括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与城市公园,城市公园与城市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2)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包括城市公园的景观立意、景观形态、景观布局等。景观立意影响并决定城市公园的景观形态与景观布局。
(3)城市公园景观详细设计:主要涉及城市公园景观内容的具体设计以及相关的设计手法问题。一般认为主要的内容要素有:地形、硬质景观、软质景观、水休、建筑小品等。传统的造园手法主要有:对景、障景、隔景、框景、借景等等手法。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和景观规划层面的设计应该从宏观的角度统一考虑,具体规划时,结合3s技术来控制;而景观详细设计应该更多地考虑人的视觉因素,即人的最大视角、最远视距和最大视野范围等等。
(1)公园绿地系统整体性缺失。(2)城市公园系统开放性缺失。(3)城市公园景观系统层次不足。
城市公园景观是为广大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的游憩绿地。综合公园景观规划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为城市公园景观的受商业开发的影响,追求片面的景观美学对人的行为的忽视问题以及山水法园林模式的不适应性问题。
(1)景观设计缺乏一体化。(2)景观建设的简单粗略。(3)对残障群体老龄群体考虑不足。(4)景观对象以静态的观赏为主,缺乏参与性。
追求终极式的景观效果是在当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各个层面共同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我国终极目标式的规划方式相关。我国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中,规定分为近期(5年)和远期(20年)两个发展阶段,大量工作内容主要是针对远期发展目标来进行的,可以说,是一种终极目标式的规划方式,缺少对城市发展、建设过程的动态调控与指导,也就造成了所谓远期规划目标成为一种城市理想很难得到实现。也造成了公园规划目标因为经费等原因,长期不能实现,整体景观效果降低的结果。
城市公园在续扩建时解决衔接景观的设计问题,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过程。既体现在公园建设的决策过程中,也体现在设计实施乃至使用的全过程之中。首先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对策框架的建立。要把系统化的思想贯穿在整个对策框架及其建议中。其次是建立景观评价体系和续、扩建城市公园衔接景观设计原则。
(1)景观设计机制对策:建立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与多元投资的建设及管理机制;
(3)系统对策:消解公园是终极目标;建立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是达到目标的途径;加强城市绿化和绿线管理制度是保障;
(4)景观规划对策:建立开放的城市公园模式;制定完整的城市设计纲要,保护开敞的景观空间;
(5)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增加植物造景;保留和创造有历史文化意义和归属感的景观;增加开朗的景观,改造过分闭塞的区域;公园设施形象的一体化设计,并延伸至公园周边地区;增强科技文体活动内容,减弱机械活动;充分考虑各类型游客的需要;强调特色;增强公园景观设施的游客参与性;增强景观环境的安全感等几方面内容。
应当指出,上述对策只是提供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范式,各地区应当结合自身的地方特点,提出切合自身的对策。
城市公园的续、扩建是一个互动的、连续的、复杂的过程。涉及的内容、涵盖的范围相当之广。鉴于时间和能力有限,只能将其中一些最为基本、最为突出的问题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也无法对城市公园续扩建的整体发展方向、目标及其思路、途径等给出明确而具体的答案。具体解决办法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已续、扩建了景观,要检验其衔接性还应该用数学方法,比如利用数学矩阵进行模糊数学计算。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公园成为人们工作之余重要的休息场所,为此,越来越多的城市不断增加城市绿化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的休闲场所。山体公园是以立体绿化的空间形式向人们展示一种独特的山体绿化环境。比如,现阶段很多城市中都借助于自然的山体营造山体公园,但是其中大部分的山体公园都较为偏远,公园的各类休闲设施也不完善,导致山体公园内的有人数量较少,山体公园的实际价值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
山体公园相比平地公园来说,地形更为复杂,地面的高低起伏较多,公园内的景观以自然景观居多,为此在进行山体公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山体公园的独特性,合理处理公园内的各种景观要素。首先,从山体的视觉空间角度分析,受山体自然空间特点的影响,不同的山置要选择各种不同的景观设计。比如在山顶位置,由于其所处位置较高,所以在视觉空间较大,人们在山顶会获得全方位的景致,视野开阔,为此,设计者可以充分利用山地来开发公园景观,并尽可能的向山体腹部延伸,再比如,在山体的山麓地带,针对其视域相对有限,内部有良好的视觉关联这一特点,可以将其作为主要的公园活动场所,成为山体与城市的过渡地带。
其次,注意山体公园内游玩路线的设计。受山体起能伏的影响,在道路的开发和组织方面要难于平地公园,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使得不同的山体路线给人们以不同的视觉体验,为此,在道路设计方面应该充分展现多样性,并根据山体的走势选择合适的布置方式。比如,设计者可以顺应山体地形,使公园道路与环境相互适应,此外,还可以让公园内的道路在水平或者垂直方向同时进行,以体现山体公园道路的立体性,为游玩者提供多种游玩选择。
最后,以人的心理需求为依据进行山体景观设计。公园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让人们可以在一种舒适的环境中获得身心放松感,为此,在山体公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以山体独特的地形优势吸引人们前往,而且要确保公园内的道路、设施等可以适应人们的心理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理想的休憩场所。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为此,在山体公园景观设计时还应该将城市自身的人文精神渗入其中,增强人们对公园的亲切感。“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其强调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在山体公园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应该秉承这一传统思想,在公园建设时不仅要体现人文性,更要注意维护好山上的树木花草,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应成趣,此外,在山体公园景观设计时要注意合理利用山体资源,结合城市山水空间格局的变化,确定城市山体公园的定位和性质,让山体在给城市居民提供必要的休息场合的同时,感受到显示城市自然特色的标志性要素。
地域性是对环境的人文和自然特性的反应,在建设山体公园的过程中,设计者要注意保护山体的自然风貌,与此同时,依照城市的文化风貌建设与城市地域性相协调的建筑,设计材料尽量就地取材,建筑风格要与传统风格相适应,以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比如,在一些建筑物的色彩设计上应该注意与城市的传统风格保持一致,并注意凸显出当地人的生活场景,以帮助人们更进一步的解读生活,体会城市文化。为了向人们展现山体公园的地域性特色,设计者还需要依照山体的形态以及建筑环境,合理规划公园内的道路线路,设计多样的游玩线路,以便让人们在游玩时可以感受到多种多样的城市文化。
城市空间结构,建立城市与山体公园道路之间的联系,注重山体与山体、山体与城市之间的良好连接,以不断优化山体的轮廓线,确保山体公园的景观设计与城市空间发展相协调。另外,在山体公园景观的效果分析上,还应该注意山体轮廓线的夜景效果,使山体与城市融为一体。比如,在设计山体脊部景观时,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尤其注意对山体的保护,做好对山脊线的保护工作,以确保整个山体在山顶、山腰、山麓等景观设计的一致性,并尽量避免在山体的山脊部位设计特色景点或者观景台,科学合理的进行景观设计,明确国家规定禁止建设、限制建设和适宜建设的山体界限,坚持以保护为主,实行适地适树的设计原则,完善山体公园的景观空间组织。
当今时代,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无论是法国还是中国都曾经颠覆过传统的设计理念,跳出传统的单一框架,以以人为本作为设计核心,给居住者营造更好的城市环境。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设计浪潮后,园林景观的营造更是着力于人的行为与心理需要,关注人的健康需求,引入遵从自然的生态设计理念,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但也出现了园林设计打着以人为本、遵从自然的口号的现象。[1]城市公园到底如何真正地将自然景观带给大众,是值得每个设计师深思熟虑的问题。
法国城市公园设计将自然现状的利用放在第一位,在将自然还原的基础上考虑功能需求betvlctor网页版登录,使设计意图和自然现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城市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真实交流。正如代表着当今法国景观设计主流方向的米歇尔·高哈汝所设计的苏塞公园(Le Parc du Sausset),坐落在巴黎近郊的法兰西平原上,周边是以大片耕地和水面为主的自然景观,设计师保留了土地和植物原貌,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群落环境;在整体布局上丝毫看不到人为的划分,人进入公园后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在设计中运用最少的人工元素,根据场地的高差变化设计不同的观景平台,并使用原为防洪的蓄水池周边去建沼泽景观,在自然现状的基础上添加了娱乐功能的设施;园中并没有很多人工的道路,设计师想通过自然的道路如林间小道、田埂等去体现自然风貌(图1和图2)。[2]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法国设计师在设计时将公园和城市通过道路的链接达到了很好的整体性效果,使城市公园内部与公园周边及整个区域乃至城市都有一个很好的连接性,真正地创造了开敞的公共空间。例如在蒙梭公园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公园的道路系统和园外的城市道路通过曲线达到了和谐的衔接,公园周边环境和公园内部有着很好的通达性,更加吸引周边的人进入城市公园游览;而公园内部的道路没有刻意与园外城市道路分割开来,而是使用城市道路的延伸性概念使公园与周边场地空间相互融合。在米歇尔·高哈汝设计的里昂田野公园(LeParc de Gerland)中,设计师利用原有的一条城市道路,通过“地平线”的空间延伸,使公园内部与周边索恩河对岸的景观相互融合;公园内部则保留广阔的开敞草坪,仅在草地边沿设置了一条宽阔的木质步行通道,整个场地很好地展现了自然的田园景观。[3]37
植物在现代法国园林师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植物的生命期和生长周期不同,所以设计师在植物栽培上会更多地考虑植物的季向变化和生长发育的特点,并且会将植物的适应性及局部植物与园林整体的关系来进行考虑,注重植物缓慢生长和衰败的过程。例如设计师在种植初期会栽植幼苗,并愿意等待15~20年。通过精心的培育,曾经的幼苗变成如今成熟的林相群落,这不但减少了初期的成本,而且植物的缓慢生长过程具有教育意义。正如苏塞公园设计初只有30cm高的幼苗现在已经变成郁郁葱葱的森林,通过时间的变化赋予了不同的景观效果,将植物的自然变化过程展现在人们眼前。[3]45同样地,设计师也认为四季气候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也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所以设计师对于城市公园设计时往往会采用耐旱耐水的本土植物,大大减少后期的维护成本。设计师还采用了“任其发展”的方法将自然景象展现给人们,无论四季气候如何变化,城市公园中的大部分植物都可以抵抗恶劣的气候而茁壮生长,这也正是设计师想展示给人们的(图3和图4①)。
中国城市公园注重空间的划分和整体功能布局,通过主次游览空间的景观序列分布及景观功能的分区来划分空间。景观序列分布是根据公园面积的大小分为三段或两端式,由起景、高潮、结景的思路去布局全景,全园景观丰富多变。景观分区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将不同功能分割开来形成独立的空间,再通过道路将不同的空间串联起来,形成点、线、面的结合,正是由于这种过分追求清晰的功能分区导致全园缺乏自然和整体性。[4]
在满足了功能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整个园区充满着人工的元素,导致城市公园失去了自然的景观。而且,由于中国城市公园注重审美性和展示性,所以不惜花重金去改造场地的现有地形地貌,大规模的兴建造成城市公园失去地方特色,错失场地的原有自然风光,打造出仿自然的人工景观。如目前南京最大的河西中央公园,占地近10万km2,其中,景观绿化占9万km2,整个园区分区分明,人工设计场所较多,由3个下沉式广场和人工湖、景观山组成,希望通过人工的手段去打造以生态、景观、水体为主的城市休闲公园。虽然公园中央有大型人工湖和占地近4000m2的人造山体,但没有达到设计的初衷,整个园区过多地强调景观美学却忽视了人与自然景观的互动,试图通过人工手法去再现自然生态美景,却忽视了人的行为活动(图5—图7)。
中国的城市公园道路与法国公园道路相差很大。中国的公园道路是整个公园的框架和脉络,通过精心的道路交通设计引导游人的浏览路线,并且组织景点和公园的活动内容。为了便于公园管理,城市公园几乎与外在场地分隔开来,缺乏连接性。公园内部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不同级别的道路,整个公园的道路都是由人工设置的,游客必须遵守所设计的道路。这样由于整个园区处处设立了不同等级的道路,不但失去自然野趣,而且游客的游览路线很局限,失去自由游览、探索园区的机会。
中国从古典园林开始就注重植物在景观中的作用,试图通过人工栽植的方法去再现自然风光,并把植物归为主要的造园要素之一,这一传统一直延传至今。如今的城市公园植物也是公园造景的主体,通过植物色彩、形状、高低的合理配置去营造出优美的公园环境。在植物的运用上,设计师为了体现公园的活力多变,常使用常绿树种且划分当季花卉群落,引种国外花卉,让游客在每个季节都可以欣赏到当季色彩缤纷的植物。但随着设计师对景观审美的过分要求,游客几乎看不到自然生长的野生植物,大多为人工栽培,并且在形式上为了满足造景的效果,植物也变成了人工设计的产物。不难发现,在中国的城市公园中,人和植物缺乏很好的互动,植物完全成了只供观赏的个体,人不能真正地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占地超过140hm2上海浦东世纪公园, 种植着20万株灌木和40万m2草坪[5],但这么大面积的草坪却仅仅是为了满足视觉上的观赏效果而没有考虑到如何使人进入其中活动,于是人们只能看到草坪却无法零距离接触。
通过中法两国在城市公园布局、道路、植物栽培等对比,可以看出无论在设计理念上还是对于景观、使用者及自然变化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首先,法国对于绿地景观持有的是可持续发展循环利用的理念,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6]设计师最注重的是设计前期的场地分析,力求最大限度地运用原有自然资源,所以,在法国的城市公园中会发现很多原有场地的肌理,并通过城市绿地的建设来改变整个城市的面貌,通过将自然引进城市以及游客和自然的互动来达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平衡。为了给游客提供一个真正自然的放松娱乐的空间,在植物的栽培上设计师保留原有野生植物的基础上,再运用本土树种去营造自然生长的环境。不同的是,中国设计师认为绿地景观应展现其最美的景观效果,城市公园中为了凸显整齐一致、搭配合理的植物效果,不惜将原有场地的植物移走,建立新的人造自然环境,过多地注重植物的景观效果而忽视自然生长的植物给游客回归自然的感受,给自然环境添加了过多的人工元素。
城市公园的设立本身是为使用者提供游乐休憩等功能的场所,且为城市增加绿色自然的风景,所以,场地的设计第一步应该是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因而,法国设计师多注重场所和使用者的互动和交往关系,让游客真正参与到场所中,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而进入中国很多城市公园,你会发现游客本身和公园景观设施是分割开的两个独立体,没有互动的关系,纯粹是视觉上的感受,无法与场地环境亲近,这正是因为设计师在设计时过多地考虑形式上的审美要求和机械地提供功能设施,却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怎样的城市公园可以给人自然的归属感。另外,中国城市公园在规划时,将场地根据功能的不同划分得过于清晰,间接地指引了游客的去处。而法国城市公园是根据游客的游览喜好在自然景观空间里设立所需要的功能设施,在考虑了使用者的心理后去设计,所以,游客进入公园后自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休憩场所,这样就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营造出不刻意的自然的景观。
植物的生长、茂盛、衰败和天气的四季变化都是自然变化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植物的生长周期变化和四季气候的变化才能使人们真正地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变化过程。法国对于自然变化采用了尊重及认同的手法,而不是通过人为的手法去刻意地改造自然。而中国设计师在很多尺度较大的城市公园设计中,想把植物生长最好的时期展现出来,所以往往栽植已经成熟的植物使公园在建成时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在满足景观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忽略了植物自然生长的变化。中国设计师在城市公园设计时很在乎植物所营造的景观效果,为了达到“四季有景”的效果,设计师会不停地更换当季的花卉植物,并且多采用常绿树种,使城市中总是显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样的手法不但耗资巨大,而且会使人们产生视觉疲劳,导致“千城一面”的景象。
城市公园设计中应根据现有场所的现状来进行设计,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肌理,保留场地原有可利用肌理,顺应自然环境,将自然的风貌引进城市中,才能带给人们真正的自然风光;而改变场地现状后再通过景观手法去体现自然环境的手法,只能永远停留在仿造自然风景的阶段。
自然的风景是真实、不经雕琢的,所以无论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好的一面还是不好的一面都会使人有亲切感,相反,为了展现美的一面而过度地加入人工设计及片面地思考人们的需求,只能导致城市公园给人冷漠与自然观背道而驰的效果。
真正的景观自然是自由、开放、不经雕琢并能满足大众的功能需求的景观,给民众提供一个自然舒适的城市公共绿地环境。我国设计师需要跳出现有园林设计框架,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多利用、少改变才能给城市公园带来真正的自然景观效果,让城市公园的存在给城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最主要的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师更应将真正的自然引入城市,多注重场地现有自然资源的利用,少用设计手法模拟自然环境,通过自然地形地貌、自然植物群落和以自然布局为主的手法使游览在城市公园的人们真正地放松心情,和自然真正融合在一起。
[1]夏春华. 遵从自然与以人为本的园林设计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3):1030-1031.
[2]朱建宁. 米歇尔·高哈汝及其苏塞公园[J]. 中国园林,2000(6):58-61.
[3]崔柳. 法国巴黎城市公园发展历程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4]王涛.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45-46.
主题公园是人造的旅游资源,主题公园对规划以及构思是特别讲究的,其可以围绕着一个或是多个主题来展开设计。主题公园中的景观设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过程中既要能够体现出主题公园的独特性,还要能和城市文化属性相联系。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研究分析,能有助于促进实际景观设计的良好发展。
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设计目标。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特质和其它的景观设计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要注重设计目标的明确化。要以营造独特主体场所氛围作为重要设计目标,通过景观设计激发消费者的兴奋情绪,从形成比较特定环境的氛围,对人的情感带来共鸣[1]。另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还要体现在商业经济效益以及文化效益的双赢层面。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和一般公园的景观设计不同之处在商业性的属性上比较突出,将经济效益作为最大化的目标展开设计。
(1)为能将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多样化,就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只有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前提下,才能使景观设计的质量水平得以有效提高。景观设计注重文化特色的融入,通过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对城市文化的内涵加以体现。景观设计要对文化的特色加以体现。在具体的规划中将发扬城市文化进行充分的考虑[2]。(2)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人性化的原则也要充分重视。主题公园是为人设计建设的,景观设计就必须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尊重自然以及秩序,对人的需求充分考虑。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能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对消费心理的情况进行分析等,将人的价值放置在关键位置,才能发挥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价值。(3)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遵循美学设计原则betvlctor网页版登录。由于主题公园是为人来提供休憩以及游玩的场所,这就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对美的体现加以重视。不仅要在功能上充分的展现,还要能将审美性与之相结合,将功能和审美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凸显出景观设计的完善性以及协调性,整个主题公园的审美价值也能得以提高。(4)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还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及文化传播的原则。不仅要能将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科学化呈现,还要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保持主题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1)景观设计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其中建筑景观的设计方面是较重要的。在对建筑景观的外形设计方面,要能形态多样化的展现,可结合实际在娱乐型及仿古型方面进行加以选择[3]。例如在仿古型的建筑外形设计中,将历史文化作为主题进行的设计,这对城市文化的传播较有利。而对于娱乐型的建筑外形设计就比较多样,在形态上也有着不确定性。建筑风格的呈现,也要能和主题公园自身的主题相结合加以确定。(2)景观的空间组合设计层面要科学性的呈现。在主题公园的景观空间组合的序列层面的把握,要注重节奏感,设计中要考虑到人在公园中的游园是强迫性的行为,不会长时间的保持情绪以及体力。因此在景观的空间组合序列上就要注重变化,通过组合的变化来激发人的兴奋情绪,对人的心理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3)设计的手法上要能多元化的呈现,可将游戏方式在景观设计中加以应用。在对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一个主要的线索,将多个主题能够有机的串连起来,从而形成完善的主题公园系统。在游戏方式的运用上,可将时间或是故事情节作为主要的方式,让游人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跟着主题发展来进行切身的体验。这样就能够在景观设计的作用价值方面充分发挥。(4)植物绿化的设计是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对人的精神有着放松的作用。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就要充分重视方法的科学应用,可将先软后硬的设计方法加以应用,对城市主题公园的发展战略加以明确化,创造符合市场的主题文化,打造主题的唯一性。对植物的配置要科学合理化,对生物的多样性要充分重视,尊重以及保证植物群落组成的合理科学性,要和主题相符合。在对植物景观的设计中,在布局以及空间特色的体现方面以人为本进行设计,对人的审美需求要能得以满足。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重视,才能将植物景观设计的功能性充分发挥出来。(5)水体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水体景观设计的安全性。水景设计要主次配合,可以设计成流畅平滑的曲线形,水体的主次以及大小的设计上,要做到融会贯通。如在辽阔的水面就可通过汀步石、桥以及小品等进行连接,塑造体量上有变化的水面。
(1)城市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发展,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发展。景观设计会回归真实,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也会更加的自然化。城市主题公园是人的乐园,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望会更加的强烈。而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从某种程度上就能满足人们的这一心理。因此在未来的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发展中,会向着回归真实以及自然化的发展方向迈进以及追求。(2)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会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能力更注重,以及对城市文化内涵的融入也会更加的重视,从而将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和城市文化相结合,设计出有着浓厚人文性的景观,通过这一设计来感染和吸引更多的人betvlctor网页版登录。在未来的城市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会将大众文化作为重要基础,与时展的潮流相结合,审美时尚以及科技文化等元素也会与主题公园景观的设计紧密结合。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主题公园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设计的层次性以及功能性的体现。既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要对城市文化起到一定的传播作用。文章通过从理论层面进行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对实际生活中的景观设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山地地貌约占国土面积的2/3,因此,山地公园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途,探讨城市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塑造方法对公园绿地的建设乃至城市绿地的规划都有积极意义。当今,从保护生态、尊重环境的角度进行景观塑造已成为时代的共鸣。然而在城市山地公园景观建设中,仅将“因地制宜”流于口号,对山体地形任意改造,使山地环境遭受毁灭性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在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和对景观环境多样化需求日益提高的现在,为城市山地公园建设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优秀案例已迫在眉睫。本文就这一目的,以大连金石滩山地公园设计为例对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营造进行分析,其具体设计思路如下:1)着眼于整体,结合现场实际踏勘、测绘图纸、现状模型,并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等获得相关量化信息和模拟效果,为游憩空间营造和选址提供科学依据。2)具体分析各类游憩空间如何在尊重现状的前提下,融合其他造园要素,塑造多样化的主题游憩空间。3)顺应山势,合理组织流线与园路,并通过分级园路串联主要游憩空间节点。初步探讨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营造游憩空间,并归纳出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的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营造方法,可减少土方工程量和建设费用,实现节约、低碳、可持续的城市山地公园景观设计。
城市山地公园,是指拥有变幻的地形、丰富的植被,以自然风光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它是以绿化、生态功能为主,结合景观、休闲、运动、文化等功能的综合性开放式城市绿地,以人作为衡量标准适当造景,通过富有节奏的景观设置带给人们强烈的景观感受,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好去处。城市山地公园还具备集调节生态环境、展示新区风情、提升城市旅游形象于一体,重点体现休闲游览、游憩体验、运动健身、科普教育为主的功能。
游憩空间是处于城市或城市近郊的、游憩者可进入的,具有休息、交往、锻炼、娱乐、观光、旅游、购物等游憩功能的开放空间、建筑物及设施。城市山地公园在依托自有山体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自然生态,休闲康乐,展示城市人文特质,丰富城市休闲娱乐等游憩空间。
山地公园以山体为主,山地独特的地形地貌是城市山地公园最大的自然特色,也是最吸引市民的地方。山地公园的核心是山林景观,所以在当前规划建设中,需竭力维护山林景观,珍惜和维护公园特有的植被、沟谷、平台等特色景观资源。
在建设城市山地公园的过程中,设计师要掌握山地基本情况,包括山地的自然特征和所处环境条件,依据地形进行整体布局、功能分区。设计中,应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如景观要素设计、交通联系、标识系统设计等,体现整体和谐的设计构思、贯彻整体和谐的设计理念。
秉承自然生态,维护城市绿肺,坚持生态环保设计理念,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公共开放游憩空问,满足城市休闲、旅游的综合需求,吸引市民及观光客。
山体可以挖掘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可充分考虑区域本身的传统和特征,将当地文化内涵、社会传统、经济机遇与挑战、当地居民以及游客需要进行统筹规划,结合开放空间引入活动,创造野趣,力求在城市山体公园的营造中体现地域性特征。
大连金石滩山地公园项目占地面积689600m2,位于大连市金州区金石滩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部,邻渤海。地处庙上村,银滩路以南,滨海路以北。西面距离轻轨3号线km。交通便利,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地理区位条件优越。金石滩山地公园位于丘陵地带,四周低中间高,高差变化明显,用地范围内共有13处山丘,其中,最高峰海拔75.9m,相对周边市政路高差64m;最低峰海拔33.2m,相对周边市政路高差22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用地范围内平坦地块比例较小,不利于门区、景区设置。
大连金石滩山地公园以大连市市花月季花作为植物主题,突出“月季的世界,鲜花的海洋”特色植物景观。1)掇———青山:充分利用山地原始地形,结合GIS软件,对山形竖向进行局部整理,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2)理———碧水:充分利用原有2道山谷加以改造,形成2条溪涧,汇于山脚下人工主湖;并完善雨水收集系统,将山体地表径流汇于主湖。3)造———森林:以“生态修复”为主要技术手段,营造出以自然为特色,乔灌草搭配,层次分明、季相显著的森林景观效果。4)惠———万民:因山构园,结合山地不同的竖向效果,打造多样化的主题游憩空间,满足居民游憩需求。5)塑———特色:突出“月季的世界,鲜花的海洋”特色植物主题,打造功能复合型绿地。
4.3.1基于GIS分析,科学规划布局由于山地公园的特殊地形条件,设计师无法通过现场考察或现场照片对场地空间特征有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使得在进行空间分析以及后期游憩空间选址时困难重重。运用GIS软件,可以对场地的建设适宜性进行精准分析、评价,使得山地公园游憩空间选址更加科学合理[1]。4.3.2因山构园,营造主题游憩空间根据全园方案策划与基于GIS分析的游憩空间选址意向,全园主题游憩空间主要有:1)主题广场———万花广场。位于公园东侧,通过GIS坡度分析可知,场地大部分坡度在0~8%,地势相对平坦,适宜设置主题广场游憩空间,南北环山,西面隔水与月季花坡相望,是最佳观湖、观花点,东邻规划市政路,是游客主要来源方向,景区整体背山依水,向市政路呈开敞迎纳、环抱之势。万花广场是公园的主要入口广场和游人集散地,引导疏散游客到其他主要景点进行浏览观赏。设计通过台地解决高差问题,设置绿色覆土管理门房,覆土建筑符合生态理念,同时达到自然的景观效果。台阶广场处理为露天音乐剧场形式,可进行观演活动。2)体验空间———台地月季园。台地月季园使用GIS坡度与坡向分析结果进行设计。GIS坡度与坡向分析结果显示,坡度主要集中在8%~30%,坡向以南坡居多,光照条件有利于植物生长,设计中结合现状地形,依山就势,将坡面改造为多层台地,利用高差强化景观立面,并以密林为背景,展现立体景观,自上而下形成多层台地,营造台地月季园景观。前山主要以色带及廊架等形式展示品种丰富的地栽月季、藤本月季,突出月季园的整体景像。山顶设台地园,呈中轴对称式布局,其中设置叠水、雕像等,中央场地两侧设有廊架,制高点为围合空间的欧式柱廊园。3)观景空间———月季花坡。月季花坡作为全园的景观焦点,为全园最佳观赏面,设计中将观赏坡向较好的东坡作为景观展示面,交通游线采用迂回的“之”字形,一方面,“之”字形路叠加在山体坡面上,能够增强山体横、纵两个方向的透视感,通过视觉手段加大观赏面积,彰显山的高远,坡度分析计算出的20%坡度也恰好适于“之”字形路的布设;另一方面,“之”字形路较垂直登山路能够有效消纳高差,将每条园路的坡度都控制在8%以下,在提高行走舒适度的同时实现无障碍通行。同时,在山顶设置观景平台,布置一组白色张拉膜构筑,表达“闲云逸彩,东眺大海”慢生活、静赏花与海的意境。4)休憩空间———樱花园茶庭。樱花园位于主湖西南侧,原山地地形为山谷与缓坡顶,将山谷沟壑加以改造,形成叠水溪涧,汇集山体雨水径流入溪,溪水自半山腰跌宕而下,最后汇于主湖,游客登山经过山谷樱花谷后便进入坡顶的日式茶庭,景观上以幽静的山间石径、景观矮松、洁白的白沙、沧桑厚重的石灯笼来营造幽静、古雅的茶道氛围为主。植物特色上,选取当地特色花———灌樱花,打造樱花芬芳漫谷。5)健身空间———桃花源。桃花源现状为主湖北侧另一条山谷,作为主湖区的中心景观延续,将山谷沟壑加以改造,形成叠水溪涧,汇集山体雨水径流入溪,溪水自半山腰跌宕而下,最后汇于主湖,溪岸两侧种植桃花春花密林,活动场地布置于溪流两侧,并利用现状地形高差设置3层活动平台场地,分别设置乐龄广场、儿童乐园,以满足不同年龄层对休憩、登山、健身、娱乐等活动的需求。4.3.3顺应山势,组织流线与园路金石滩山地公园在道路组织规划前期进行了GIS坡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使园路尽量贴合山势走向,通过“之”字路的方式,尽量减缓道路坡度,减小土方工程量,力争将每条园路的坡度都控制在8%以下,在提高行走舒适度的同时实现无障碍通行,并通过分级园路串联主要游憩空间节点。4.3.4利用地形,控制视线按山体所处位置不同,游憩空间与视线感受各不相同。顶峰的地理位置一般是要高于其他四面景物,由于视域范围大,所以,适合设置开放型空间,视野远眺地势平坦。凸山腰景观视线有开放的感觉,凹山腰则景观视线内向相对封闭。根据现状地形分析,对大连金石滩山地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通过植物空间与游憩空间的围合,共形成4类景观视线,分别为登山眺望视线、观山视线、观水观山视线、林地透景线。在后期进行种植设计时,结合地形特色,应合理预留或围合出景观视线体现文化,营造地域性景观保持山体风貌,保护山体历史,突出地域文化是城市山地公园建造的重要目标。且设计师需要注重营造与城市紧密相连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观。设计题材依从于整体景观概念定位,尊重原有城市肌理,嵌入一些文化元素,建筑与景观相结合,增加当地元素,将现代的功能、美学元素、技术元素融入其中,使之融合成一个有序的统一整体。
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城市生活空间越来越拥堵,喧闹的城市环境使人的焦虑与压力与日俱增,为此,建设山地公园、塑造游憩空间,能够为人们提供自然空间去放松自己。本文就这一目的,初步探讨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塑造景观,归纳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山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首先,基于现状地形,获得坡度分析、高程分析、坡向适宜性分析的相关量化数据,确定主体景观框架;其次,结合地形塑造空间,融合其他造园要素,如水体、植物塑造特色景观空间。目前,山地公园的设计仍然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在“因地制宜”造园思想的基础上,利用现状地形塑造景观空间,深化对景观多样性的探索将成为建设山地公园的努力方向。
【摘要】滨水景观在城市核心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城市核心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中最富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优秀的滨水景观设计就是要在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同时,使当地市民产生文化认同感,同时也使外地游客领略到该城市的特色。良好的滨水景观能够推动一个城市核心区的发展,为了使得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本文以武汉光谷中心城新月溪公园滨水景观设计为例,探究城市核心区滨水景观的特色营造策略。
(1)城市核心区滨水景观是城市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在具体的营造设计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物质形态的营造,另外一个是人文景观的塑造。物质形态主要是构成滨水区的显性形态要素,具体来说主要是各种类型的自然要素以及滨水地区最终形成的外在形态,这些是构成滨水景观的关键所在。人文景观要素主要是影响滨水地区地域特色的隐性要素,包括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要素、社会要素经济要素等,这些因素是影响城市形态的内在条件。?
(2)滨水区作为城市核心区范围中的一部分,也同样有着独特的城市核心区空间形态和城市核心区结构,与滨水区域的建筑一起为滨水景观的塑造提供背景、空间限定及实体景观。在空间尺度、色彩、风格等多方面影响滨水景观的特征和氛围塑造。可以说作为城市核心区空间的一部分,城市核心区的地域性影响着滨水景观的地域性,而滨水景观又以自身的元素塑造、整合补充了城市核心区的地域性。滨水景观将会成为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在实际设计中,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这样才能发挥其在城市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3)本文以武汉光谷中心城新月溪公园为研究对象,其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中心城北核心区,距武汉主城中心约20公里,有着得天独厚区位、产业、商贸、文化以及生态五个方面的发展优势。光谷中心城是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的核心片区,而新月溪公园正处于光谷新城的门户区域和核心片区。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对该片区提出了生态立区的战略要求,强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在保证城市生态系统良好运转的基础上,按照生态、生活和生产的顺序布局城市用地空间;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尝试发展生态产业经济、营造绿色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因此对如何体现生态文明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月溪公园鸟瞰效果见图1)
2.1新月溪公园在新城建设前为九峰山的汇水路径,现为建设中保留的洼地和坑塘。北部为九峰山,南部为龙泉山及豹澥湖、安湖州等,西侧为生态绿廊。现状生境大致分为5种,农田,水域,人工湿地,滩涂,林地及灌草丛。依据上位城市设计,本区域滨水两岸建筑以200~400米的高层办公和商务建筑为主,公园界面也是周边建筑的主界面,且周边建筑有相应的视线通廊引向公园,公园内的观景点对建筑的D/H通常为1~3之间,尺度关系良好。场地周边有快速路高新大道,光谷六路和高新三路,为基地联系市中心和市外。地铁29号线号线通过场地。光谷五路作为新城轴线贯穿公园的两个片区。?
(1)3功能结合的策略。合理地呼应周边地块的功能,共同营造方便人们使用、受人们喜爱的空间;在设计中注重多层功能的叠加。?
(2)水景维持的策略。对于在丰水期、枯水期如何维持场地水景观的思考;合理利用雨水和中水,并用生态方法结合景观对其进行处理。?
(3)地形处理的策略。利用地形的变化营造丰富有趣的景观空间,供人们观赏及娱乐;在场地中可利用地形塑造跌水景观,并通过地形梯级沉降对中水做生态的逐步处理;在部分地形高差适宜的地方可做覆土建筑。?
(4)地块衔接的策略。项目场地被几条道路分割,需注意各地块的衔接问题;为维系生态的连贯性,将道路设计为架起的桥梁,防止水系、绿地的割裂;桥梁需要与周边景观的交融呼应。?
(5)地下空间的策略。注意地下空间与场地的衔接,引导人流,在出入口营造赏心悦目的观赏景观;地下空间可与下沉广场等相结合,营造丰富的多层次空间感受。?
(6)人群需求的策略。分析周边人群组成结构及活动特点、活动需求;根据场地现状,将人群需求与设计相结合;在设计中尽力营造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满足人群需求。?
(7)植物配置的策略。对现场植物进行选择性保留,并将生态修复与植物造景并行;突出武汉植物特色,展现季相分明、美景不断的植物景观;注重生态多样性,营造复合式植物群落。?
(8)特色营造的策略。体现武汉·光谷的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利用现状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景观;体现光谷创新、科技、超前的思想理念(核心区滨水景观效果见图2)。
新月溪公园将被打造成一个以生态、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展现光谷中心城独特城市风貌的多功能立体溪谷休闲带。融商业、休闲娱乐、旅游及其他配套等多功能于一体;充分利用谷地的特点,集约用地,塑造立体、多维度的功能空间和景观风貌;注重生态系统的连接,生态技术的应用。通过滨江风光带的打造,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品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无缝对接城市设计等上位规划成果,融入城市轴线和城市空间,充分利用场地文脉、地域风貌以及特色材料,形成独具魅力的光谷门户景观(滨水景观鸟瞰见图3)。
光谷滨水核心区重在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点,设计中提取光谷主要元素“光”作为设计主题,以“光”的四大特色“循其势”、“彰其形”、“和其光”、“利其行”作为设计出发点,通过恢复生态基底、结合城市功能、满足市民需求、弘扬当地文化为策略,将绚烂多姿的七彩“光芒”纳入城市河谷,为核心区滨水空间描绘了一幅动人心魄的城市滨河美景。?
在设计中尊重场地现状,因地制宜,主要体现在自然与城市两方面:自然:延续场地原有的农田肌理,从中提取出景观元素——水塘化为湿地、农田化为绿地、田埂作为园路,将其组合形成台地式的河岸景观,并能根据水量的变化,展现不同的景观风貌。城市:根据研究表明,武汉的老街巷比新街道更适合当地夏热冬冷的气候条件。分析武汉老街巷的空间尺度及建筑布局,将其引申至场地设计,形成方案的绿地与路网构架,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空间环境。?
场地高差变化丰富,在设计中加强这种特质,将其与景观结合,给人以多样的空间体验。如在部分区域结合功能构建覆土建筑、在河岸打造梯级台阶的水剧场、或是营造壮丽波澜的台地花园,既增加了滨河活动面积,也加强了空间层次。在生态功能上,通过地形改造,贯通场地现有水系,构建绿色廊道。?
在场地构建多功能网络,如绿色的绿地系统网络、蓝色的水系网络、橙色的慢行系统网络、紫色的文化网络、黄色的休闲网络、红色的锻炼康体网络、靛色的动物生态网络,丰富多样的网络体系叠加形成设计方案,为城市、自然生态、居民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新月溪公园从四维上服务人们的生活,无所不在。三维上,公园是高楼大厦的鸟瞰景观带,为工作的人们带来视觉休憩;是人们平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跟地下空间结合,将景观引入,打破地下沉闷晦涩的空间感受。时间上,公园为人们一整天的幸福生活提供便利,清晨在公园里晨练,9点在河岸边的绿道骑行上班,12点在沿岸一边享受午餐一边欣赏景色,3点带着工作的困扰来大自然的怀抱寻找灵感,6点下班后在丰富的水景旁放松一天的心情,9点与家人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进入睡眠后,公园能调节人们的居住环境,增加空气含氧量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整体景观鸟瞰见图4)。
(1)根据区域层面的分析判断,新月溪公园即可认为是连接南北森林保育山系的生态通道,也可认为是南北生态保护区的战略点——生态过程“踏脚石”。项目公园西侧的生态公园与新月溪公园共同起着绿色通道的作用,其中,生态公园侧重为一条绿廊,而新月溪公园更视为一条水廊。?
(2)设计过程中,为使绿廊和水廊能够相互契合融入,新月溪公园的中西部分依地形设计为山地公园,为两条生态廊道的相互渗透提供媒介。公园在连接南北森林保育区的同时加强了铁家山生态公园与北部九峰山保育山系的联系,更丰富了铁家山生态公园与二纪山体育公园的对接,由此形成光谷中心区纵
(3)根据园区的景观规划,利用生态脉、水韵脉两条主线,将生态、文化、游览休息融化为一体,充分利用当地观赏性好、抗性强、易成活、形态优美的乡土树种,本着“赏自然生态、探水韵奥秘,品历史悠长”的思想,将武汉的植物文化融入到植物景观中,组建相对稳定的复层混交种植结构的植物群落,形成了“两带”、“五区”、“十五点”的植物景观结构。?
(4)植物景观点、植物景观带与植物景观区使新月溪公园的植物景观达到点、线、面相结合,展示从水生、湿生到陆生的多种植物群落,形成立体、丰富的特色都市滨水景观,并兼顾动植物栖息和友人活动的需求,打造空间关系明晰,层次丰富,四季变化的城市滨水植物景观。
新月溪公园对于光谷中心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人们对于生态型城市的建设认识不断提高,优质景观的打造能为城市增添许多色彩和活力。在具体的设计应用中要不断优化规划设计方式,为地区创造一个高品质、高品位的生活、娱乐休闲空间,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一个生态人文有活力的滨水空间的典范,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带动城市的发展。
[1]辛颖.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城市核心区滨水景观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2]黄静.城市核心区水景观体系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城市中的历史街区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载体,反映着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记载着城市发展的信息。随着城市旧城区的改造,历史街区更新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那么,处于历史街区中的公园,将如何进行改造,如何通过改造使得公园整体综合效益的发挥既符合历史街区的尺度和风貌,又适应历史街区发展的需要,笔者将就这些问题对城市历史街区中公园改造设计进行探讨,以期为历史街区中公园改造寻求一条合理有效的发展道路。
雨湖公园位于湘潭市老城商贸中心城正街街区内,该街区从北宋时期到革命战争年代,一直是湘潭市城市中心,街区内场地复杂,拥有大量企事业单位和废弃工业用地,这些场所都是不同时期湘潭市历史风貌的展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公园建于1954年,是一座模仿前苏联文化公园设计的大型综合性公园,总占地面积约20 hm2,其中水体面积12 hm2,园内建筑及游乐服务设施占地面积1 hm2,以风格迥异的七星桥、八仙桥分隔成上、中、下三湖。通过场地现状分析,可以发现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雨湖公园改造可依托的优势所在,而如何处理复杂的场地,解决公园与街区“融合”的问题,则是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注重景观的空间实用性,在满足休闲娱乐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借助城市自
身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塑造特性多元、舒适宜人的环境风貌和人性化的城市空间[1]。因此,在公园改造设计中应重点强调融合、传承、关怀的理念。
融合——围墙建园曾经是中国公园景观的一大特点。像雨湖公园这些20世纪50~60年代兴建的公园多以围墙、栏杆等形式加以封闭,既割裂了其与周边街区的联系,又不利于使用者的进入,使得公园这一为公众享有的城市开放型空间变得孤立而封闭。既影响了公园自身效益的发挥,也不利于整个街区的协调发展,因此融合是历史街区中公园改造的核心理念之一。
传承——文化建园是历史街区中的公园设计的重点之一。公园处在历史街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具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可以去挖掘,其独特的地域人文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公园设计的优势,在设计中应注重对街区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工业景观的改造、地域特色的体现,并把这些历史信息经过加工和提炼融入公园的设计中,从而塑造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新公园景观。
关怀——“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在公园的改造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不同使用人群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以及公园使用情况,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最大限度创造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合理组织公共活动空间,设置公共游憩设施和项目,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为市民多种休闲娱乐活动提供场所。
为了达到与街区融合的要求,公园通过3条绿色生态走廊和4条人文景观走廊与周边街区相连,同时通过拆除公园围墙,修建特色入口广场、沿江休闲景观带、北入口广场等形式与周围街区紧密结合,形成开放式边界。公园主入口广场以大面积树阵形式为主,既能起到绿化城市干道的效果,又能分割人流,同时大面积的树荫也给游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沿湖的下沉喷泉广场与负1层的餐厅通过地形的改造,形成高差错落的复合空间结构,丰富了景观空间。沿江休闲区则以沿江风光带为背景,结合小景墙和成片的竹林、廊架,形成休闲、娱乐、赏景的休闲空间,与城市的沿江风光带融为一体,构成城市的绿色长廊。
大文学家雨果曾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艺术写在石头上。”即建筑是文化的表述,任何文化无不在建筑上打上自己的烙印[2]。雨湖公园内包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建筑,在公园的改造中,如何将这些不同现状、不同特征的形形的历史建筑所代表的历史片段在城市空间中寻找到新的存在方式,是公园改造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公园改造过程中,遵循对历史建筑古物的保护和恢复重建原则,通过保存、保护、整饬、更新等方式将雨湖公园内遗留的双壁坊、万寿宫、陶公祠、凤竹庵、发源殿、斗姆阁等古建筑进行更新,恢复其原有的风貌,展现其地域特色。
历史是独一无二的,场地及其环境中所蕴含的历史因素使场地具有自身的特征。一件普通的景物,如果不以历史和现实生活为背景时,只是一般的器物,仅有功利方面的作用;但当它与历史事件、名人轶事等相联系时,它就会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2]。在历史街区的公园改造中,将文字记载或口头传说中发现一些已经消失的历史人文景点进行重现,会给园林增添历史文化魅力,使观者能从视觉上了解到与场地相关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增强其对场地的认同。在公园改造中,引用了朱育帆先生在园林设计中关于文化传承的并置、转置和介置的“三置论”理论,恢复了原有“雨湖八景”中的六景:“雨湖春记”、“凤竹禅林”、“雨湖烟柳”、“鳌山夕照”、“平湖晚眺”,同时新增了部分景点如明珠塔、水云塔、历史文化浮雕景墙、八仙桥等,这些景点在公园历史景观的基础上,采用和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符号和建筑形式,同时运用现代建筑建筑设计方法和材料进行全新的诠释,形成景观的相互响应。通过并置、转置和介置的手法,解决了场地中历史与现代之间并存的矛盾,使公园既做到了文化的传承,又饱含时代精神。
城市中的历史街区曾经是城市中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拥有众多的工业和商业设施,随着城市的发展、历史街区经济地位的衰落,这些工业和商业设施逐渐被废弃,对街区的生态环境和整体风貌产生很大的影响。将这些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对街区的整体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公园周边工业废弃地的改造与利用,也是历史街区中公园改造的一个重点。每个时代、每个城市都应拥有自己无法复制的历史,人们逐渐意识到当为城市的更新而努力时,对城市工业废弃地从建筑的史料价值和派生的文化情感上进行成功的再利用也是一种保持对城市历史性特征的体验方式[3]。在雨湖公园周边废弃地的改造中,充分尊重了场地精神,运用后工业景观营造中保留和再生的手法,对原有废弃工业设施有选择地进行删减,保留原有砖瓦厂部分厂房和机械设备,并将厂房改造成文化艺术展览馆,向人们展示场地的工业文明遗迹,同时对厂房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将其扩建成休闲文化广场,并设置一些休闲活动设施,为市民进行文化休闲活动提供场所,通过改造既解决了街区生态环境和历史传承问题,又增加了市民休闲活动场所和公园影响范围,同时提升了周边区域土地利用价值,使这些废弃地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3.5.1植物景观的改造。植物景观是公园自然景观改造的重点之一,雨湖公园植物景观按照保护优先、强化主题、生态设计、营造特色的原则,以适合当地植物为主体,通过各种群落组合,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以体现优良生态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特征。通过各种植物和绿地景观的配置使公园具有相应文化环境氛围的精神场所,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它们不但具有优美的姿态,而且是生命的有机体[4],通过地域乡土风情和植被文化的协调,传递一定的历史文化信息,使人们的各种主观情感与客观环境相交融,在接受植物群体传递的文化信息时产生共鸣与联想[5]。
3.5.2地形的改造。地形是绿地骨架,通过地形的变化,形成丰富的景观空间,同时也为游人提供更多的空间环境,为植物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改造地形地貌,建立以林地为主的开放式园林,即以人为本、市民可以自由进出并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相联通的绿地。在雨湖公园改造中,在规划用地南部、西部区域及中心广场周边地带设计了高度为1.0~1.5 m的地形,形成不同的围合空间。公园的地形基本保持原来地形,局部进行小地形的改造,由于考虑到湖岸线景观单调,对下湖景区的改造工程进行了较大的地形处理,主要进行人工湿地景观的营造。
3.5.3水体景观的改造。人们向往水,希望悠闲地沿着河流或湖泊漫步,在水边休息以享受其声其景,或穿过河流到达彼岸,这是人们亲水的特性[6]。在改造中,在充分考虑安全的前提下,对湖泊原有驳岸进行改造,增加多种形式亲水平台,以满足人们亲水需求,同时在部分地段进行了河道开挖,将上、中、下三湖贯通联系,形成水系的循环和整体的水体景观,在中下湖之间利用地形的高差形成自然叠水的景观,形成水体分割、丰富的水体景观形态。
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街区中的公园的改造更新,其实质就是在突出文化的传承中处理好设计场地内外新与旧、传统与时代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改造,对公园中存在的历史文化建筑、历史人文景点、工业废弃地、自然景观等进行保护与更新,充分保护挖掘街区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解决公园与街区“融合”的问题,充分发挥公园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使得公园的改造既达到与历史街区的“融合”,又可以平衡人们与城市生活需求之间的关系,在丰富市民生活的同时,提升街区的整体环境品质,促进街区的良性发展。
[2] 陈敏.浅析城市园林设计中历史文化的挖掘与表达[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4] 傅孙萍.城市化进程中的泉州城市公园人文化建设[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79-83.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以及对生活享受意识的增强,又由于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又使人们在体力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力,他们尤其需要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城市公园作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同时又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休憩娱乐的场所,因此,必须重视公园景观设计与规划,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公园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结合实践来探讨自己对城市公园设计的思考。
将自然的地形特征充分利用,即是尊重土地。俞孔坚博士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土地是景观的主要载体,景观设计大部分都是基于土地实现的。在城市房地产业发展如火如茶的形势下,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城市公园建设用地也变得异常珍贵,因此对土地的尊重应作为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之一。
自然生态性原则主要是指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辩证关系。生态的观点要求我们观察世界,倾听它的呼声并了解它。世界是生物和人类过去到现代一直生存的地方,而且一直处在变化中,我们和他们在这个现象世界的共栖者,和这个现象世界的起源和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在对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尽量建立在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场地。尽量不要破坏原生态系统,同时要采取措施恢复己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特别注意保护优美的自然天际线和景观节点之间的视觉廊道。要尽量顺应原来的地形,尽量采用当地的植被,不破坏地质构造。
城市公园是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空间必须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相协调。因此,城市公园与市区之间应该要加强联系,防止公园地区成为孤立规划的一个独立体。规划公园时刻都要与整个城市相联系,把市区的活动引向公园,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公园连接起来,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另外,公园内虽然会因为各地块的属性不同而导致使用性质的不同,但是各地块之间的风格应该统一,在整体效果上具有和谐感。
公园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给公园空间利用的方法和形态造成很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区气候、季节性变化和微气候。
城市所处经纬度、地平面海拔高度、周边地理条件都是地区气候形成的因素;季节性的状态包括如植物的落叶、水体冰冻、水位的涨落、风向和风速的改变等;微气候指由于区域城市化程度的差异和自然生态要素的影响引起的区域性气候微差。因此,相对于城市其他区域而言,公园的景观设计应更多地考虑气候因素的差别。在充分研究公园区域微气候的对城市气候调节作用之后,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从气候角度上看,大型城市公园的生态圈对周围环境有着明显影响,主要是公园水体和植被对城市地区气候和微气候的影响,包括风向和降水。同时公园周边的高层建筑对风向、风力强度、阳光充足程度的消弱也会影响到公园的生态系统。
城市公园一般是城市的旧城区,在对其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中,要十分注重分析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的场所,要考虑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发展。这是因为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中的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以及生活方式等等,恰恰与隐藏在全体市民心中的,驾驭其行为并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容易引起市民的共鸣,能够唤起市民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因此,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十分注重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城市还要向前发展,具有历史遗产的城市其发展不应是盲目的,既不应当盲目地将传统的东西照抄和翻版,又不应当盲目地追求西方的所谓现代化城市形象,而应该认真研究城市的发展史,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对城市的历史演变、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新要求,形成新的城市化和城市风貌,使城市公园景观的形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
1、公园区域空间设计创造“以人为本”的区域空间对于公园设计相当重要,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艺术优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公园的建设中,景观空间的设计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景观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对于公园内的开敞空间较大处,可适当做些地形处理,控制在路面向上50cm左右,这样更能丰富景观层次。
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被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公园的边界与城市的其它部分具有良好的过渡,甚至围墙都可以取消,这样公园与其它空间将会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样就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绿地中设置的照明设施应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照明设施宜采用庭院灯、草坪灯与射灯相结合,色彩、照度应根据功能需要而定。对于绿地内条凳、座椅的数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平均每一公顷陆地面积的座位数一般不少于20个,且合理分布,并根据场地条件可设置必要的健身器材。园林广场铺装尽可能使用硬质透水材料,形式及色彩搭配应具有一定的图案感,不宜采用无防滑措施的光面石材、地砖、玻璃等。公园、游园、广场出入口及园内公厕、游道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植物在公园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合理有效地植物造景设计手法显得相当重要。根据设计实践效果来看,公园绿地内部用地比例根据用地类型和用地面积确定,其绿化、建筑(构筑物)、园路及铺装场地、水体等用地比例要满足规范要求,其中绿地率控制在75%以上。游园设计应以植物造景为主,讲究街景艺术效果并设有一定的休息设施,绿地率应达到65%以上。休闲、景观为主的广场绿地,绿地率应达到60%以上,其它性质广场绿地应结合实际,尽可能提高绿地率。
在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造景的最终原则是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性要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为公园添香增色。植物配置要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厂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
城市公园展示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还要在景观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这一准则的基础,考虑对人的真正关怀,挖掘和重视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而“人性化”的关键在于是否设身处地地从人的角度,分析人的环境心理和活动规律,对场地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公园景观设计中各种构成要素,精心设计各种宜人的环境空间、视觉享受,从而真正体现出关怀人性的设计宗旨。最终,创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社会氛围,为人们提供一个参加公共活动、增进交流的舒适空间以及一个能充分放松身心的精神乐园。
[1]欧阳琼.城市公园的改扩建设计研究与实践.《建材与装饰》,2008.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规划设计方案将大块草坪分割成为若干小块,在某一时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这既养护草坪的生物机能,增加草坪的可接触性,同时也缓解了公园内人流组织的压力。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轮椅都难以进入。城市公园应当更加细致地考虑不同类型游人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公园应继续深化对老年人的关怀。公园规划中要考虑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方便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设施。公园景观规划中也要考虑残障人士的需要。残疾人在市民中的比例并不高,但却是最需要关心与社会理解的群体,在拥挤的城市中,他们比健全的人更需要接触自然。
城市公园景观要求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特征,使公众参与到公园景观规划和建造过程当中,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却在渐渐地迷失。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如现在一些公园在入口处布置广场,宏伟气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坛边缘闲聊与交流。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如轴线、对景、框景等,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公园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另外一个方面。游客在公园中常见的问题是公厕布置过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电话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形式陈旧,数量不够,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艺术性。
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需要对公园各个空间的密切程度进行功能分区,并探索出其中的相互联系,以达到分区明确又联系方便的目的。城市公园的空间在使用功能上划分为“闹”与“静”,因此规划设计的手段既要达到空间分割、互不干扰,又有适当的联系。另外,建筑小品在现代城市公园中也起着重要的功能性、装饰性和观赏作用。1)“闹”,即文化娱乐区:这部分在现代城市公园规划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文化娱乐区可以设置游乐场、舞池、旱冰场、画廊以及游泳池等公共设施,人流较为密集,因此应该尽量设置在公园的出入口附近。另外,由于这部分建筑和设施比较多,应该合理分割空间,尽量减少互相干扰这一问题,比如可以巧妙的利用假山、灌木以及土丘等隔离物,这些自然景观能够很好的与周边人文环境进行融和,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和价值。
2)“静” ,即安静休息区:这部分应该作为公园的重点来对待。游客总是喜欢在静谧的公园里读书、观赏和休闲的,因此大片的树木、较为复杂的地形以及山山水水都是公园规划应该利用的主要项目。在具体的设计中,各类景观设施应该尽量分散,保证合理的密度,强调浅淡的色彩,可利用山石、水体、花草树木、雕塑等等创造“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景观走廊,这样游客就可以放松的在这里散步、聊天、赏景、喝茶、休息了。
3)建筑小品:即公园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富有特色,并讲究适得其所。目的就是充分满足游客的各类需求,使游客在这里真正做到放松自然,方便。主要有五种类型,①休息性小品,如各种造型的靠背园椅、凳、桌和遮阳伞、罩等。②装饰性小品。如喷泉、花钵、饰瓶、香炉、水缸,各种景墙、景窗等。 ③照明小品。园灯的基座、灯柱、灯头、灯具等。④展示性小品。如导游图板、指路标牌、景点景物动物说明牌、图片画廊、布告板等。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一个地标性代表建筑,总是能够获得不少的关注,它无论是在象征意义上,还是在实际功用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在不断加速,今后的十多年里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人涌向城市,在我国更是如此。人们将越来越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城市公园对于城市景观规划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因此这项工作丝毫马虎不得,我们规划和园林建设部门的相关研究人员和施工人员务必要拿出全部的责任心和热情,加强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规划和实施力度,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和谐推进,不断创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1] 刘桂林,赵强,章淑辉.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和生态建设[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22) .